English

制造业与综合国力

1999-10-08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面对国际政治形势的新变化,人们更深切地感到迅速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紧迫性。为了增强综合国力,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制造业,这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。从宏观经济来说,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原动力;从微观经济来说,制造技术是千万家企业经营实力的源泉。

制造业是技术革新最迅速、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的产业领域;是不断产生有成长前途的新产品、新工艺的产业领域;是对农业、流通业、服务业等其他产业提供物质支持的产业领域;是产品价格不断下降、并对贸易收支平衡作出重要贡献的产业领域;是正在确立全球网络化生产体制的产业领域。制造业不仅通过其直接的产品销售对国内生产总值作出贡献,而且通过对中间产品、原材料、服务等的需求,刺激整个经济作出巨大的贡献。把这些因素加起来,制造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大大超过它的直接贡献。比如在美国,制造业占经济的实际比重大大超过制造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的25%。1993年美国国会的一项调查报告认为,应该正确认识制造业对整个经济的波及效果,制造业左右着经济增长、生产率、新雇用创出、乃至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,一句话,制造业左右着美国经济的未来。

有一种看法认为,随着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,制造业的存在意义将要下降。这是错误的。且不说我国仍处在工业化阶段,仍面临着工业化的艰巨任务,即便对于正在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发达国家来说,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也不是谁替代谁、两者择一的关系,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。

美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。在80年代,美国曾一度出现轻视制造业的倾向,在汽车、半导体等重要制造业领域被日本超过,甚至连美国武器系统的核心部位,也不得不大量采用日本民用工业制造的关键零部件或半导体芯片。当时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产业生产率调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《美国制造》的报告,向人们敲起了警钟:“一国的繁荣系于该国的优秀的生产力”,“制造业对于经济的繁荣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”,力促当时陷入衰退的美国制造业的再生。

80年代以来,美国通过产业调整,一方面向信息化进军,一方面大力振兴制造业,结果使制造业对整个经济产生了比服务业大得多的“魔术般的波及效果”。关于这个事实,美国国会的上述报告曾简洁地写道:“第一,制造业活动的增大对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起到了向上推的作用。1980年制造业在国内总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为21.5%,在1989年为23%。第二,更重要的是,制造业对整个经济的刺激作用比其他任何产业都更强。制造业生产额增加1美元,全产业的生产额上升2.3美元;而在5个产业部门中最大的服务业的生产额增加1美元,全产业的生产额仅上升1.6美元。”冷战结束以来,美国通过实施“军转民”的发展战略,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的复活。面对美国制造业的复活,日本制造业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。在政治家、企业及工会的推动下,日本正在酝酿制定《“制造”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》,认为“制造”(具体指“工业产品的设计、制造”)是支撑日本的基础,主张中央和地方政府有义务努力振兴“制造”,促进研究开发,培养熟练工人,推进教育改革。这项酝酿中的立法带有浓厚的“制造业复兴宣言”的色彩。

日本特别重视加强制造业的技术基础,他们认为:“如果说科学技术是产业的种籽,那么,金属加工等制造业是培育种籽的土壤,作为国家必须守住。”基础技术包括与工业产品的设计、制造、修理有关的技术当中、具有通用性并对制造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技术,如铸造、锻造、冲切、电镀、粉末冶金、金属轧制、模具制作、机械加工、机械制图等等。现在,已经实现工业化的日本正在觉悟到“作为国家必须守住”其在长期工业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制造技术基础。道理很清楚,只要拥有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强大的制造业及其技术基础,增强综合国力,提高人民生活,保卫国家安全,都将能真正、持久地得到落实。

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,我国的制造业也有了巨大的发展。许多制造业的重要产品(钢铁、纺织、电视机、服装、集装箱等)已跃居世界首位。制造业产品在我国出口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,特别是机电产品连续4年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。可以预料,随着工业化进程、技术进步、产业升级步伐的进一步加快,我国的制造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